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业务研讨

筑牢法治护盾,护航企业与企业家前行之路

发布时间:2025-03-08 22:53:23


    在今年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所作的工作报告备受瞩目。报告内容丰富,涵盖诸多关键领域,其中 “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这一点,尤为值得深入探讨与关注,它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有着深远意义。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家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从宏观层面看,这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只有当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他们才能够安心经营、大胆创新、积极拓展市场,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微观角度而言,这关乎每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每一位企业家的努力与付出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

    在实际工作中,最高人民法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一方面,加强对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案件的审查,严防以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这一举措犹如为企业发展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有效避免了企业因不合理执法而遭受的无端干扰与损失。例如,在一些过往案例中,曾出现不同地区执法标准不一,部分企业因异地经营而陷入执法困境,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被迫中断。如今,最高法加强审查力度,能够及时纠正这类不合理现象,确保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都能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执法环境。另一方面,依法再审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46件72人,改判13人无罪,并严惩对企业造谣抹黑、敲诈勒索等犯罪。这一系列行动彰显了司法的公正与权威,让企业和企业家真切感受到法律的保障。涉产权冤错案件的纠正,不仅为那些曾经遭受不公正对待的企业和企业家恢复了名誉,更重要的是,它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法律坚决捍卫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产权,不容侵犯。而对造谣抹黑、敲诈勒索等犯罪的严惩,则净化了企业的经营环境,让企业能够在一个风清气正的氛围中专注发展。

    这些举措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经济领域,它增强了企业和企业家的投资信心。无论是国内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还是吸引外资企业入驻,良好的法治环境都是关键因素。当企业和企业家看到法律对他们的权益保护如此坚定有力,他们自然会更有意愿加大投资、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在社会层面,这有助于营造尊重企业家、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一个尊重和保护企业与一个尊重和保护企业与企业家的社会,会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创业创新的浪潮。年轻人看到凭借智慧与努力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开创事业,实现自身价值,便会将创业纳入职业规划,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而对于成熟的专业人才,他们也更愿意加入到充满活力与保障的企业中,贡献自己的专业技能,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这种人才的汇聚,无疑会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革新,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从法治建设角度来看,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些行动,也是完善我国法治体系的重要实践。在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过程中,不断细化执法审查标准,明确产权界定与冤错案件纠正流程,丰富了我国在经济司法领域的规则体系。这不仅让司法实践有了更清晰的指引,也促使立法部门在未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时,能够充分参考这些实践经验,使我国法治建设更加贴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起更加完备、高效的法治保障网络。

    展望未来,随着司法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协同推进,我国企业和企业家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司法机关应继续强化对各类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拓宽权益保护的边界,例如在新兴产业领域,针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提前研究制定相应的司法保护规则,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协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政策扶持等举措,与司法保护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企业和企业家轻装上阵,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张文君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