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业外作品

撒播爱心的种子

  发布时间:2014-11-04 09:55:02


    一天中午,我们一家人边吃饭边看电视。画面上,正在播放他们做的一个“做个文明人”试验。让一个老人,在人流如织的商场里佯装从轮椅上跌落,看周围有无人搀扶。

节目刚开始,我心里一直在打鼓,经历了“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道德论战后,这个老人能否获得帮助?第一轮试验,画面中,连续走过了9个人,第10个人终于将老人扶起。第二轮试验,很快就有人将老人扶起。我的心终于落了地,不由感叹:这世界还是好人多!

近两年,关于老人倒地扶不扶这样几乎不用讨论的话题引起全社会大讨论,见死不救的事件屡见报端,一些本不该发生的悲剧都在考量着公众的道德底线。想做好事,怕吃官司,要做好事,先留证据。一霎间,信任危机,割裂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温情,把人性的幽暗呈现在白花花的太阳底下。

我们常常在内心质问:难道扶起个老人就那么难?难道仅仅用最简单的一个动作来帮助别人还需要强大的法律保障做支撑?人们到底是怎么了?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

看着电视,我问身边6岁的女儿:睿睿,如果遇见老人倒地,你扶他吗?

“扶吧?”小女孩的回答怯生生的,明显地底气不足。

“不能扶啊!”我60岁的母亲发话了:“可不敢扶,你一扶他,他讹你怎么办?”看来,媒体关于“老人倒地扶不扶”的传播力量具有如此强大的穿透力,把同是老人的母亲也给绑架到了道德的反面。

我又问6岁多的侄子:“钊钊,你要遇见老人摔倒了扶不扶?”

“不扶。”他估计还不明白这个话题背后复杂的外围含义。

“为什么?”我追问。

“我奶奶说不让扶!”瞧,这影响力多么强大!

“要扶!”我赶紧纠正他们包括我母亲在内的错误的论断。我觉得有必要对孩子们进行一次教育了,他们还小,应该把更多的阳光播撒到他们的心里,而不是让一些负面的东西影响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判断,一个没有爱心、没有希望的内心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荒漠,一个由荒漠组成的社会跟地狱又有什么区别!我们是一介凡夫俗子,做不到如同雷锋那样的高尚,但要尽可能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也不失为好人。

我告诉他们,老人倒地,要扶他们起来,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要在帮助别人那里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同时,我们也需要别人的帮助。要是大家都不互相帮助,这个世界就像阴天一样,没有阳光,只有阴雨,那多不舒服啊!

不知道他们能否听懂,但是我确实想播撒一枚爱心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期待能生根发芽。

只是觉得,对这个金钱当道、利益盛行的世俗社会来说,克服危机,重建信任,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