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婚姻成为枷锁,法律就是打开枷锁的钥匙。近日,卫东区法院通过“三次上门、耐心调劝”,成功化解一起伴随暴力威胁的离婚纠纷,让一段30余年的“问题婚姻”和平落幕,以柔性司法为妇女权益保驾护航。
1991年,朱某与徐某经人介绍相识,1992年3月,两人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女一子,如今均已成年。因性格不合,夫妻常因琐事激烈争吵,感情日渐破裂。朱某此前已两次起诉离婚,均因徐某拒不到庭、情绪激动而未能如愿。第三次立案后,徐某仍拒不露面,甚至扬言“敢离婚就报复”。承办法官三次上门送达、调解,前两次徐某闭门不见,最后一次法官带着朱某一同前往,终于敲开家门。经过耐心释法与情绪疏导,徐某最终放下执念,双方当场签署离婚调解协议。
面对被告徐某拒不到庭、态度强硬且存在报复威胁的复杂情况,承办法官没有选择简单的缺席判决。承办法官深知,缺席判决虽能结案,却可能激化双方矛盾,甚至让徐某的报复威胁变为现实,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无法保障原告朱某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
为了妥善化解这起纠纷,承办法官主动出击,先后三次前往被告徐某家中,试图与他面对面沟通。前两次上门时,徐某即便在家,也始终拒不开门,拒绝与承办法官交流。但承办法官并未气馁,在最后一次上门时,特意带上了原告朱某。或许是看到朱某的坚持,或许是被承办法官的执着打动,徐某终于打开了家门。
进门后,法官没有急于催促双方达成协议,而是先耐心倾听徐某的想法和顾虑,同时也向他细致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分析离婚对双方及家庭可能产生的影响,更着重强调了威胁报复行为的违法性和严重后果。在沟通中,法官还时刻关注朱某的情绪状态,给予她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
经过数小时的耐心疏导和调解,徐某的态度逐渐软化,不再提及报复言论,也终于正视了自己与朱某之间早已破裂的感情。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原告朱某与被告徐某自愿解除婚姻关系;朱某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双方一致确认无其他纠纷。这起棘手的离婚案件,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以和平的方式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