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平顶山日报:4778起案件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03-17 16:57:29


2月27日,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刘冠华向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大幅上升,法院干警负重前行。

2015年,卫东区法院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卫东区法院院长王远蒙介绍,2015年,该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778件,结案率90%以上,均创建院以来历史新高。

近日,记者走进卫东区法院,与法官面对面交流,品味法官的别样人生。

刑事审判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实施“轻刑速裁”审判模式,市委书记陈建生予以充分肯定。

坚持为民司法,依法维护农民工权益,在全市第一个为农民工集中发放工资款,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刘冠华亲自到场为农民工发放工资款190余万元。

东高皇法庭庭长赵烈贞带领法庭干警所审结的案件中,没有一起矛盾激化的,没有一起越级上访的,没有一起错案,其本人被评为平安河南十大巾帼调解之星。

高新区法庭设立巡回审判法庭,并成立诉调对接点,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拓宽案件繁简分流,让当事人得到“迅捷的公正”。

执行局实行执行新模式,敢于亮剑打“老赖”,设立救助专项基金,为特困申请执行人雪中送炭。

…………

这些闪亮的成绩,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卫东区法院。

角色转换:从校园学霸到学者型法官

张武杰,卫东区法院东高皇法庭副庭长,一名学者型法官。

2003年,他以612分考入大连理工大学法学专业,名列汝州市前十名。本科毕业后,因成绩突出,他又被保送本校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求学期间,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毕业后,张武杰通过参加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统一招录考试进入卫东区法院。参加工作以来,他凭着对法官职业的热爱,以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办案思路,快速实现了从好学生到好法官的角色转换,成为该院民事审判领域的中流砥柱。

东高皇法庭负责审理卫东区及高新区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张武杰年均审理案件100余起。工作中,他善于总结审判经验,并根据在审判工作中发现的交通事故纠纷案件疑难问题,查阅法律法规及法学著作,撰写论文《量刑均衡的法律经济学分析——以P市危险驾驶罪量刑为样本》,获得2012年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论文比赛三等奖,被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个人三等功。

2015年,他个人承办民商事纠纷案件280起,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400余起。所办理案件无一名当事人上访,无一人反映存在不端或不法行为。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多次获得平顶山市法院办案标兵、平顶山市法院调研工作先进个人、卫东区平安建设先进个人、卫东区好青年等荣誉称号和河南省法院系统学术论文比赛二等奖、三等奖。

民事案件占法院受理各类案件的六成以上,民事纠纷与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利益的关联性,决定了民事审判的重要性。张武杰始终心怀群众,他常说:“法官是人,要有同情心。”

2015年8月的一天,天气燥热,他刚走进办公室,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人就走了进来,说自己无儿无女,全靠拉板车给人送蜂窝煤为生,因当地一家饭店拖欠他蜂窝煤钱而起诉到法院。张武杰看到老人生活窘迫,决定对此案快审快结,尽快保障老人的生活。他立刻通知被告饭店老板到场,多次沟通后,饭店老板承认了欠钱事实并表态愿意还钱。

一周后,老人来到法院撤诉,原来饭店已付清欠款。按照法律规定,撤诉案件可以退一半诉讼费,但是法院内部办理退费手续还得过一段时间,老人不舍得坐公交车,每次都是走几十里地过来的。为了不让老人再跑一趟,张武杰拿出100块钱递到老人的手中:“我把退的诉讼费50块钱先垫付给您,多出来的50块钱您坐个车回去吧。”老人感激地流下了眼泪,握着张武杰的手久久不松开。

做一名基层法官不容易,往往处于矛盾纠纷的最前沿,而作为一名年轻法官,又要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2015年5月,张武杰计划婚后度蜜月,好好放松一下往日紧绷的神经。但是,一个接一个的当事人打来电话询问案情,需要办理的案件不断增加,他坐不住了,晚上睡觉常常会从梦中惊醒。

经过和妻子沟通,张武杰放弃了蜜月,婚礼结束就又投入到了工作中,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地开庭、写判决。妻子理解他工作的忙碌和不易,时常在周末陪他到办公室加班,帮助整理材料,甚至在怀孕期间仍多次帮他整理卷宗。

这就是张武杰,这也是东高皇法庭所有干警的工作状态。在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庭长赵烈贞的带领下,全庭干警不懈努力,用汗水和智慧共同守护公平正义,东高皇法庭也于2015年被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十星级”法庭。

拼命戴三郎:携妻带子来加班

2015年1227日,星期日,法官戴远哲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张照片瞬间在法官队伍里走红,收获了无数的点赞。

照片中,戴远哲坐在电脑前,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案卷;他的妻子坐在对面整理卷宗;不到二尺远的地方支着一张折叠床,4岁的儿子蜷缩着小小的身子,正睡得香甜……

携妻带子、拖家带口地来加班,同事们说:“这种事他不知道干了多少次了。”

受到法官父亲的感染,戴远哲自幼对这一职业充满向往。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戴远哲考入卫东区法院,进入民一庭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用民一庭庭长梁中波的话说:“小戴虽然年轻,却是我们的一员虎将,他年均审案300多起,平均不到两天就审结一个案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由于勤奋努力,工作成绩突出,2014年,戴远哲就被任命为民一庭副庭长,这更让他感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他暗自发誓:“定不负大家厚望。”

戴远哲在法院有个绰号——拼命戴三郎。他经常为了送达法律文书,不分早晚地在被告住处等候。2015年夏天,戴远哲负责一个民间借贷案件。马某起诉王某某要求返还借款8万元,戴远哲通过电话通知王某某,可王某某却迟迟不出现;通过邮寄送达传票,王某某却拒绝接收;直接登门拜访,王某某将他拒之门外。为了尽快帮助当事人维护权益,戴远哲选择了最“笨”的办法——等。

第一天,戴远哲开完庭已经上午11点多了,他来不及吃午饭就急匆匆赶往王某某家附近。近40℃的高温天气让戴远哲的身上、脸上挂满了汗珠,但遗憾的是王某某并未出现。下午两点,戴远哲赶回法院继续开庭,开完庭接待完当事人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奔去王某某家楼下。

如此奔波往返,终于在守候了一个星期之后,王某某主动现身,表情复杂地对戴远哲说:“兄弟,又不是自己的事你至于这么拼吗?你执着得我都看不下去了,冲你这股劲儿,这钱我还了!”戴远哲喜出望外,顾不上整理汗湿的T恤,立马通知马某到场,原、被告当即达成了调解协议。

事后,马某专门到法院感谢戴远哲:“说实话,我和媳妇都没想到这钱能要回来,起诉到法院时也没抱多大希望。多亏了您,连我自己都做不到那么执着、认真,太感谢您了。”戴远哲只是略带腼腆地一直笑着。

虽说年轻就是资本,但年轻人也不是铁人。长时间繁重的工作和压力使戴远哲吃不消了,他在最近一次体检时查出了肾病,便想休病假到医院调理一阵子。

有很多次,戴远哲拿着请假条走到梁中波的办公室门前,但当他看到庭长忙碌的身影,看到其他同事桌上堆积如山的案卷时,又默默地把请假条装进了口袋。梁中波因糖尿病需要住院,但每天都是打完针就回法院继续工作。戴远哲最终放弃了请假,他说:“法律是我的信仰,法官就是我的责任,让每一位当事人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我不懈的追求。”

执行法官:不是每一滴汗水都有回报

2014年,通过河南省统一公务员招录考试,卫东区法院新招录5名干警,刘渊就是其中一员,他被分到执行局工作。

大学毕业后,刘渊曾在重庆市开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来到卫东区法院执行局后,他深刻体会到执行工作的艰苦。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是常态;上班要钱、下班找人更是家常便饭;为了核实被执行人财产情况,跑个三五趟很正常,而蹲点守候,有时几天几夜也不一定能行。但是所有的这些付出,在他看来都是值得的。

像医院的门诊一样,是刘渊对卫东区法院执行局工作的第一印象。执行局每个办公室都摆放了一排长凳,每天早上一上班就坐满了人,没有座位的就站着,实在站不下就站到走廊里。

刘渊说,这是执行案件的特殊性造成的。为了让当事人找得到法官,又不耽误法官外出办案,就统一把接待当事人的时间定在早上。

2015年,执行局收案731件。每位执行干警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日子。

执行局的加班也与众不同,别人越闲的时候执行局越要加班。工作日当事人外出打工或上班,寻找当事人往往扑空,反倒是周末和节假日当事人在家的概率比较大,执行干警就要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加班寻找当事人。

2015年1226日,星期六,清晨6时,在微弱的晨光中,卫东区法院执行干警在院党组成员、执行局长刘龙的带领下,兵分五路踏雪奔赴执行一线,把涉农民工工资、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等关乎弱势群体的案件,作为重点优先执行。

不是所有的案件努力了就有好结果,即使执行干警付出了全部的汗水。

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找到案件承办执行法官荣攀,说:“请法官同志帮帮我吧,那是我攒了一辈子的钱,我还要用它养老。”老人是一起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因被骗财物无法追回,案件也进入执行阶段,被执行人已投送监狱,执行难度较大。

荣攀一边想方设法查询被执行人名下的存款、房产和车辆等财产信息,一边积极联系看守所查询被执行人的关押监狱,会见被执行人,可最终的结果却令人沮丧,被执行人无可供执行的财产。

面对老人渴望的眼神,荣攀数次心酸掉泪,所能做的就是帮助老人协调政府部门给予救助。

即使执行法官付出再多的努力,部分案件也会因种种原因不能执行到位,有的当事人对此无法理解。刘渊说,有些当事人会到办公室吵闹,不管案件实际情况,也不管执行法官所做的努力。而执行法官面对当事人,却总是笑脸相迎。

“每当申请执行人拿到执行款的时候,总是说不尽感谢的话语,执行法官的心中就会充满了成就感。”刘渊说。

2015年11月,执行局副局长苗逢雨承办的一个案件中,建设单位拖欠农民工工程款139万元,迟迟不支付,导致部分农民工数次围堵建设单位大门。苗逢雨了解情况后,快执快结,带领执行干警及时查询冻结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告知被执行人不执行判决将面临更加严厉的法律制裁,被执行人迅速偿付了欠款。

2015年夏天,卫东区法院的大厅柱子上贴了一张海报,原来是某位执行案件申请人专门印制的感谢信,感谢执行局副局长刘聚海一心一意帮助受害人,不计个人回报,清正廉洁,还自费请受害人吃饭。

2015年,执行局全体干警迎难而上,以不服输的劲头扎实工作,对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依法采取拘留、逮捕、判刑等措施,不讲情面;对生活困难的被执行人,充分理解其难处,坚持在执行中调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对申请执行人热情接待,耐心倾听,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取得他们的信任与理解;对于生活困难的申请执行人,尽可能地关怀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亲切和温暖。

据统计,该局去年共受理执行案件731件,执结率95%以上,执行标的总额9000多万元。

追随信仰:让梦想照进现实

如今,“小张同学”变成“小张法官”已经一年零一个月了,这个“外来户”慢慢地在卫东区法院扎根、成长。

小张法官名叫张静,来自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日照,用她的话说:“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会离开海边,会与卫东区法院有交集。”但在她心里,上学时就种下了一个法官梦的种子。

上初中时,国家修建高速公路征用了张静所在村里的农田,村委会并没有按照征地补偿规定给村民们足额发放补偿款,她的父母和邻居们都不懂法律,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却毫无办法。父亲当时叹着气说道:“丫头啊,我们都是吃了不懂法律的亏了,你长大了如果能接触到法律,一定要为老百姓说话。”

从那时起,“做一名能为老百姓说得上话的法官”就在张静的心里扎根、发芽。后来高考报志愿,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学专业。2014年大学毕业后,张静放弃了青岛事业单位待遇优厚的工作,怀揣着神圣又美好的法官梦,来到了卫东区法院。

为了追寻心中的法官梦,刚刚毕业踏入社会且远离家乡的张静吃了不少苦头。由于法院没有职工宿舍,也没有食堂,张静就和其他三个同事合租了一套房子。由于入职手续尚未捋顺,只能暂发生活补助,张静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

2014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出租房里没有暖气,几个人常常冻得瑟瑟发抖。为了省钱,张静自己买菜、做饭,一个星期才舍得买一次肉。

为了不耽误上班,今年正月初五,张静便从山东老家出发,初七准时上班。她说,大年初四母亲就将她行李箱里的东西一件件地点好,生怕漏掉什么,因为女儿这一走又是大半年。父亲这时候总是低着头喝茶,半晌只说了一句话:“生活上照顾好自己,工作上为老百姓做主。”

生活上的艰苦并没有影响张静的工作热情,初来乍到的她对法院充满了好奇,对每一天的工作都尽心尽力。进入卫东区法院没几天,她就被分到了主审民事案件的高新区法庭。起初,民事审判庭繁杂琐碎的工作让一窍不通的张静犯了难。“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师傅——高新区法庭庭长王会英,她是一位办案经验丰富、泼辣能干、责任心强的老法官。”张静说。

张静比王会英的女儿没大几岁,王会英对待她“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工作上,王会英手把手地教张静,从案件如何登记到如何与当事人沟通发传票,从如何填写送达回证到如何撰写裁判文书,从如何调查取证到如何办理各种财产保全手续,事无巨细。

王会英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工作力求完美。张静犯错误的时候,王会英也会严厉地批评她。正是因为这样,张静不仅学到了各种办案经验,还学到了严谨细心的工作作风。

高新区法庭管辖着卫东区、高新区全部的土地及林权类纠纷案件,共有4名法官。在张静眼里,在目前案多人少的情况下,全庭上下都是不知疲倦的勇士。他们上得了法庭,下得了田间地头;扭得了流氓,斗得过无赖;他们干得好工作,也照顾得了家庭。

2015年,在王会英的带领下,高新区法庭受理案件近700件,审结率90%,并设立巡回审判法庭,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拓宽案件繁简分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工作常态:从“陪同加班”到“抽空治病”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提起公务员,第一反应肯定都是工作压力不大、不太忙、准时上下班和福利好。2013年进入卫东区法院工作的徐浩元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但两年多的工作实践改变了他的想法。

徐浩元在该院政治处工作时,负责处理文字材料。一天下午临近下班时间,该院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范战捷交给他一项写作任务,要求第二天早上交稿。

他匆匆在法院附近吃了快餐,急忙赶回办公室开始写稿。窗外寒气逼人,不知不觉到了晚上11点多。突然,办公室的门开了,政治处主任范战捷手捧一碗热腾腾的方便面,端到他的面前,他惊讶地问:“范主任,你怎么也在这儿?”“我一直在陪你加班!”

范战捷告诉徐浩元,作为一名法官,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以后你就会适应了,法院的每个工作部门都是这样的”。

从那时起,徐浩元知道了加班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尽管辛苦劳累,但每当看到手中的工作成果,他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5年,徐浩元调到该院刑事审判庭工作。他曾看到庭长周刚凌晨4点还在加班,但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副庭长高平“抽空治病”这件事。

高平是一位工作认真细致、高度负责到“苛刻”的一位女法官。临近年关,案件数量剧增,高平还患上了支原体感染,虽然吃了药,但还是发展到需要输液的地步。于是,她便抽空去输液,回来继续写判决书。

新的一周,高平却没来上班,民二庭庭长徐奕问了才知道,高平做手术住院了。因为积攒的病太多,高平只能在工作完成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做手术,顺便治疗其他大小病痛。

徐浩元说,高平一直都是这样,她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年轻人,用热忱的心燃起身边每个人的工作热情,用独有的情怀感染了每一位当事人。

柔情“女汉子”:案卷堆起来比身高还高

2015年108日,卫东区法院审判庭的走廊里站满了人,只见人群中有一位短发年轻女法官,她时而低声地与人交流,时而耐心地倾听,一直面带微笑,却又不失威严。不一会儿,她说道:“去我办公室,你们签个协议吧。”

原来,当天有案件要开庭审理,但因排期开庭的案件过多,审判庭全部投入使用,无奈之下,她才在审判庭走廊里进行调解工作,最终调解结案。

这位女法官叫宋玲玲,是卫东区法院民事审判一庭的法官。入职4年来,在纷繁复杂的民事审判领域,她用智慧化解矛盾纠葛,用法律丈量是非对错。

走进宋玲玲的办公室,桌面上、书柜中摆放着整齐的案卷,一摞摞卷宗堆叠着,将她忙碌的身影淹没其中。记者看着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她,打趣道:“这些案卷堆起来,比你的身高还要高啊!”

“进入法院以来,感觉自己越来越不爱梳妆打扮了,曾经的我也是长发飘飘啊!”宋玲玲拿出书柜里大学毕业时长发齐肩的照片,感慨地说:“现在成彻头彻尾的‘女汉子’了。”原来,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把心爱的长发剪了,目的是节省时间,一心扑在工作上。

宋玲玲说:“民事案件中,法官经常要处理各种并存的权利义务,寻求平衡,这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艺术活,我一直在学习和探索。”

2015年初,宋玲玲负责一起赡养案件。老伴儿在30年前去世后,今年75岁的周某含辛茹苦把5个儿子养大,帮助他们结婚成家,便一直独自生活。近几年,老人身体越来越不好,想要依靠孩子们时,他们却因赡养费问题产生了纠纷。

在倾听了老人的陈述后,宋玲玲当即决定快速处理该案,保障老人晚年生活。她来到周某大儿子家了解情况,情绪激动的大儿子却要将她赶出去,说自己家的事不用别人来掺和。看到周某大儿子反应这么激烈,宋玲玲丝毫不生气,一直耐心地倾听,直到他说完,才平静地说:“现在可以听我说了吧?”对方闻此顿觉失礼,情绪也逐渐趋于稳定。

宋玲玲耐心地解释,以案讲法,说明利害,慢慢地打消了周某大儿子的抵触情绪。宋玲玲趁热打铁,从道德与亲情的角度与他沟通交流,渐渐地他低下了头,转身给4个兄弟打了电话,将他们召集到一起。

宋玲玲引导他们多回忆老人无怨无悔的付出、5个兄弟一起成长的情景,5个人都流下了眼泪,沉睡的亲情被重新唤醒。他们当场签订了赡养协议,都表示要好好地对待母亲,让母亲度过一个祥和安康的晚年。

这件事让宋玲玲深刻地认识到,能够条分缕析地分析利弊是法官必备的能力,而多一些人文关怀,以一个倾听者的姿态耐心面对当事人则是一种职业境界。

6名法官是卫东区法院全体干警的缩影,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全市法院干警砥砺奋进、敢于担当、公断情理,奉法为怀的精神。

 

责任编辑:吕斐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